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列全球第一。但对于不少消费者来说,是否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依旧纠结,因为里程焦虑、充电焦虑仍横亘在眼前。
如今这道一直困扰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难题似乎有了新解。2020年新能源车补贴新政,对换电模式倾斜明显,明确指出起售价30万元以上(含30万)的新能源汽车将不再享受补贴,但支持换电模式的车辆例外,7月22日正式生效。
不仅如此,换电站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那么,有新基建加持的换电模式,能否让新能源汽车的进击之道“乘风破浪”?若要大规模推广,还需扫清哪些路障?
“换电模式优势明显,将综合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普及,加快电动化进程?!蹦率贝履茉纯萍加邢薰鞠喙馗涸鹑司倮?,整车剥离了电池资产,不仅降低了终端用户的购车成本,也大幅减少了初期投入;用户不持有电池资产,打消了其对电池质保、可靠性等方面的顾虑;换电模式通过构建新型能源服务网络,大幅提高车辆运营效率,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换电模式被认可,根本原因是它能有效解决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问题,推动产业走向成熟。在解决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问题上,国内已形成共识,即“慢充为主,快充为辅,鼓励换电”。但是,慢充面临“建桩难”的问题,无法实现大规模全面覆盖,成为影响新能源汽车消费增长的瓶颈。
相比之下,换电模式补能过程比加油还快,且无需停车位支持,更加集约高效。通过电池的统一管理、集中慢充,不仅能有效保证充电安全与电池寿命,还能帮助城市电网削峰填谷,消纳更多可再生能源。
另外还有人认为,换电只是电动汽车充电的一种方式,并不会取代充电。增加换电站设施,还需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经济性和标准化成发展障碍
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换电模式受到了政策与市场的力捧,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这种模式能一路高奏凯歌,并带动新能源汽车“乘风破浪”呢?事实上并没有这么简单。
早在2007年,以色列BetterPlace公司就曾尝试推广换电模式,但由于运营投入和收益无法平衡而难以为继,于2013年5月宣布破产清算。2013年,特斯拉也曾短暂试水换电模式,但终因换电价格昂贵、操作不便等原因,宣告放弃。
“换电模式在发展初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济上是否划算。”小编认为,目前换电模式还存在缺乏统一标准、电池性能有差异、换电站投资成本大等难题。
专业人士分析,有几个因素制约换电站建设发展。首先,建站成本高,一般中小企业承担不起。其次,换电站维护成本也高,比如要配置一定比例的备用电池,还要负责电池检测维护。再次,换电站一般不能建在市区人口密集地区,因此站点选址等工作远比建设换电站更复杂。
电池型号、尺寸不统一,不同车企或同一企业不同车型的电池不兼容,也阻碍了换电模式的推广普及,特别是私家车领域,如果购车时车电分离问题不解决,换电模式也难以在大范围推广。因为消费者会担心在换电站换到旧电池甚至坏电池,“这个问题不从宏观层面解决,换电方式就只能在公用车领域应用”。
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进一步指出,目前车电分离的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二手车流通模式及相关评估体系未建立,这些都是车电分离推广过程中遇到的较大挑战。
所以说现在换电站的发展还是任重道远,目前必须与充电站相互结合进行发展才能真正的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