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充电桩一哥”挚达科技(H1905)以 66.92 港元的发行价登陆港股,首日开盘即飙升至180港元,最终以195.5港元收盘,单日涨幅高达192.14%,市值一举突破116.89 亿港元。
更令人瞩目的是其发行阶段的市场热度——公开发售超购逾5000倍,冻结资金约2500亿港元,创下2025年新能源领域新股认购纪录。
然而,在资本为挚达科技狂欢的同时,行业另一端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据业内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约四成的中小型充电桩运营商处于亏损状态。
这样“一冷一热”的局面也为我们揭示了了当下充电桩领域的真实现状,今天我们就一同剖析该局面究竟如何形成?中小运营商究竟该如何破局?
图片来源:挚达科技官网
01.行业繁荣下的盈利分化鸿沟
挚达科技的市值爆发与中小运营商的生存压力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分化并非偶然,而是行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结构性矛盾体现。
透过行业核心特征,盈利分化的内在逻辑逐渐清晰。
从市场格局来看,头部企业的优势已十分突出。
目前,国内公共充电桩市场被少数几家企业主导,这些头部玩家凭借庞大的规模占据了超过半数的市场资源。
依托规模效应,头部企业能够有效摊薄运营成本,其单桩运营成本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而挚达科技虽未跻身第一梯队,但其避开红海竞争,聚焦高端家用充电桩与海外市场的差异化策略,使其毛利率高于行业均值,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其次,成本结构差异是导致盈利分化的核心原因。
对于充电桩运营而言,前期投入涉及设备采购、电力接入、场地建设等多个环节,资金需求较大;
后期运营中,场地租金、设备维护等持续性成本同样占据不小比重。
头部企业凭借集中采购优势,能大幅降低设备采购成本,同时依托与电力部门的合作,获得更优惠的电价;
而中小型运营商不仅难以享受电价优惠,在核心区域的场地租金成本更是远高于非核心区域,进一步加重了成本负担。
此外,运营效率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盈利水平。
充电桩作为重资产项目,设备利用率直接决定盈利状况。
头部企业借助智能化调度系统,能够精准规划站点布局、优化运营流程,旗下站点的日均使用时长显著高于行业平均;
反观中小型运营商,大多依赖经验选址,缺乏数据支撑与技术赋能,部分站点因选址不当导致设备闲置,利用率远低于盈利所需的临界值。
最后,政策红利的分配差异也加剧了行业分化。
近年来,各地政府对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补贴与资源支持。
但从实际落地情况来看,大部分补贴与优质资源更倾向于头部企业。
大型企业不仅能快速获取补贴资金,还能优先获得专项用地等政策倾斜;而中小型运营商往往面临补贴申请流程繁琐、到账延迟等问题,在资源获取上处于明显劣势。
02.中小运营商的三重生存枷锁
在行业整体扩张的背景下,中小型充电桩运营商为何深陷盈利困局?
通过对比多家不同规模的运营商我们可以发现,成本高企、模式单一、竞争加剧,成为束缚中小运营商发展的三重枷锁。
首先,前期投入与运营压力的双重挤压,是中小运营商面临的首要难题。
如果想要在市中心建设一个包含十余台快充桩的站点,那么就涉及设备采购、电力增容、场地租赁及施工运维等多个环节,总投入则需上百万元。
按照当前行业普遍的使用频率与收益水平,想要收回成本往往需要数年时间。
更严峻的是,工商业电价的波动直接影响盈利空间,部分地区电价上涨后,原本微薄的电费差价利润被进一步侵蚀,进一步加重了资金回流压力。
除此之外,运维成本的隐性压力同样不可忽视。
随着设备使用年限增加,充电桩的故障率逐渐上升,日常维护需求随之增加。
头部企业凭借完善的体系,拥有专业的运维团队,能够自主完成设备检修与故障处理,成本可控;
而中小运营商普遍缺乏技术与人员储备,只能依赖第三方服务,维护费用远高于头部企业。
部分中小运营商反馈,单次设备故障的第三方维修费用可达数千元,相当于单台设备半个月的利润,此类突发成本对本就紧张的盈利状况造成显著冲击。
其次,过度依赖电费差价的盈利瓶颈,限制了中小运营商的盈利空间。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中小运营商仍以“电费+基础服务费”作为核心收入来源,盈利模式单一,抗风险能力弱。
而头部企业早已突破传统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盈利路径。
例如,特来电通过“充电+便利店”“充电+广告”等组合模式,将增值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较高水平;星星充电则尝试储能与充电桩结合的运营模式,通过削峰填谷降低电力成本,提升综合收益。
但是,中小运营商的多元化尝试往往难以落地。
不少中小运营商曾尝试在充电场站引入自动售货机、广告投放等增值业务,但由于站点客流量有限、品牌影响力不足,这些尝试大多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从行业反馈来看,部分站点引入的自动售货机因日均客流量过低,每月营收不足千元;广告招商也因站点覆盖人群有限,一年仅能获得少量收入。
缺乏足够的规模效应支撑,使得增值服务难以形成有效收益,无法成为盈利补充。
最后,市场扩容与利润收缩的矛盾加剧,使中小运营商的生存环境愈发恶劣。
近年来,充电桩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新增设备数量逐年攀升,但从市场格局来看,增量资源主要被头部企业占据。
为争夺有限的用户资源,部分中小运营商不得不通过降低服务费的方式参与竞争,甚至在部分地区出现“零服务费”的恶性竞争现象,进一步压缩本就狭窄的利润空间。
而海外市场的机遇对中小运营商而言更是遥不可及。
像挚达科技此次募资重点布局海外工厂,瞄准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新能源汽车增长红利的案例,在中小运营商群体中难以复制。
海外布局不仅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还需应对本地化政策、市场环境等多重不确定性风险,而绝大多数中小运营商缺乏足够的资金、技术与渠道资源,难以涉足海外市场,只能错失新兴市场的增长机遇。
03.多维度探索突围路径
面对盈利困局,当下许多企业正从多个维度探索突围路径,为中小运营商创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
首先,企业层面的模式创新正在多点突破。
目前,我国部分区域的中小运营商开始尝试“抱团发展”,通过组建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与规模效应——联盟内成员可共同采购设备、共享客户流量、分摊运营成本,有效降低单家企业的运营压力。
同时,联盟还能集中力量与上游供应商谈判,争取更优惠的合作条件,提升整体盈利空间。
其次,技术升级也为中小运营商提供了新的破局机遇。
当下,许多科技企业推出低成本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将充电桩的智能改造费用大幅降低,帮助中小运营商无需高额投入即可实现设备远程运维、故障实时预警、用户数据分析等功能,不仅减少了人工运维成本,还提升了设备运营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智能调度系统的引入能通过分析用户充电需求、时段分布、站点流量等数据,优化站点运营策略。
比如动态调整充电价格、合理调配设备资源、针对性增设热门区域站点等,显著提升旗下站点的平均利用率,部分采用该技术的中小运营商已借此实现扭亏为盈,充分验证了技术赋能的实际价值。
最后,市场层面的需求挖掘与合作拓展,为中小运营商打开了新的盈利空间。
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率提升,用户对充电服务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能充电”,而是向 “便捷化、个性化、场景化” 延伸。
比如家庭周边的短时补能、长途出行中的快速充电、商业消费时的顺路充电等,中小运营商可围绕这些细分需求,打造差异化服务场景。
还比如与社区物业合作建设“社区便民充电点”,与商超、景区合作推出 “消费+充电” 联动服务,通过精准匹配需求提升用户粘性。
此外,跨行业合作也成为重要方向,中小运营商可与新能源汽车厂商、网约车平台、物流企业等建立合作,为其提供定制化充电服务。
比如为汽车厂商的车主提供专属充电优惠,为网约车平台的司机群体提供定点充电保障,通过锁定稳定客户群体实现营收增长,同时借助合作方的流量资源扩大自身品牌影响力,逐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04.破局新生,重构格局
综上来看,在充电桩行业“冰火两重天”的发展格局下,中小运营商的突围之路虽充满挑战,却也孕育着新的生机。
从企业联盟的资源共享到轻资产模式的创新实践,从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赋能到细分市场的精准开拓,行业正通过多维度的探索重构盈利逻辑。
当前,政策层面也在逐步完善对中小运营商的支持体系,而市场需求的持续升级更为差异化服务提供了广阔空间。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迭代加速、合作生态完善以及运营效率提升,中小运营商有望突破“规模陷阱”,在充电桩行业的下半场竞争中走出一条特色化、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这场关于效率与创新的较量,或将重新定义新能源基础设施的未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