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能源汽车购车意向调研报告发布。
公告显示,呼和浩特市统计局对全市300位市民购车意愿进行了专题问卷调查。调研结果显示呼和浩特市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迅猛,中低价位车型、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更受消费者青睐。
公告说明,从年龄分布来看,表示在未来1-3年内有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计划的市民中,25岁以下年龄段的市民,购买意向比例为55.6%;26-35岁年龄段的市民,购买意向比例为43.3%;36-45岁年龄段的市民,其购买意向比例为44.4%;46岁及以上年龄段的市民,购买意向比例为40.9%。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消费群体受年龄限制较小,各年龄段购买意向较为平均,中青年群体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相对较高,是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主力军。这可能是因为中青年群体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科技感和环保理念更为关注,且其消费观念更倾向于追求时尚与创新。从收入水平来看,月收入低于5000元的市民,购买意向为45.5%;月收入在5000-10000元的市民,购买意向比例为47.7%;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市民中,仅有25.0%有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意向。从车型选择看,67.1%的市民表示,有意向购买混合动力汽车。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占比41.8%,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占比25.3%。
具体如下:
呼和浩特市新能源汽车购车意向调研报告
在全球倡导绿色发展与可持续交通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兴起。呼和浩特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与应用,其销售市场近年来呈现出诸多新动态与新趋势。为深入探究呼和浩特市市民新能源汽车购车意向,把握本地汽车消费市场运行现状,为政府部门制定精准扶持政策提供有力参考,呼和浩特市统计局对全市300位市民购车意愿进行了专题问卷调查。调研结果显示呼和浩特市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迅猛,中低价位车型、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更受消费者青睐。
一、全市新能源汽车销售现状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新能源汽车销量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一是保有量显著提升。2025年6月末,全市汽车保有量155.6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0.6万辆,较2024年末增加2.9万辆,占全部汽车增量的20.0%。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逐渐受到大众青睐。二是销售份额逐步扩大。2025年1-6月,全市销售新能源汽车的限额以上企业达102户,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完成42.6亿元,占限额以上零售额比重为16.6%,同比增速高达74.5%,有力拉动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速 7.8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在呼和浩特市汽车销售市场中的份额逐步扩大,正从新兴领域向主流消费市场迈进。
二、市民购车意向情况
(一)年龄分布与购车意向
从年龄分布来看,表示在未来1-3年内有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计划的市民中,25岁以下年龄段的市民,购买意向比例为55.6%;26-35岁年龄段的市民,购买意向比例为43.3%;36-45岁年龄段的市民,其购买意向比例为44.4%;46岁及以上年龄段的市民,购买意向比例为40.9%。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消费群体受年龄限制较小,各年龄段购买意向较为平均,中青年群体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相对较高,是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主力军。这可能是因为中青年群体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科技感和环保理念更为关注,且其消费观念更倾向于追求时尚与创新。
(二)收入水平与购车意向
从收入水平来看,月收入低于5000元的市民,购买意向为45.5%;月收入在5000-10000元的市民,购买意向比例为47.7%;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市民中,仅有25.0%有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意向。结果表明,高收入群体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向较低,可能是部分高收入人群认为,传统燃油车的成熟性和稳定性仍优于新能源汽车,同时新能源汽车仍在创新、研究探索阶段,技术迭代较快,还未趋近成熟,因此观望情绪更为浓厚。低收入人群较多选择新能源汽车,本质是对“高性价比”的理性决策,对这部分人群而言,“买车容易养车难”是关键痛点,而新能源汽车的购车成本低于燃油车,同时低能耗与低保养节省日???,适配短途场景,具有强实用性,多重优势共同构成了新能源汽车对低收入人群的核心吸引力。
(三)车型类别与购车意向
从车型选择看,67.1%的市民表示,有意向购买混合动力汽车。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占比41.8%,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占比25.3%。这类车型融合了燃油发动机与电动机的优势,在续航里程和动力性能方面表现较为均衡,能够满足消费者长途出行的需求,对于一些对续航存在焦虑的市民而言,是最为理想的选择。
另外,32.9%的市民表示,有意向购买纯电汽车。这类车型凭借零排放、噪音小等优势也拥有一定市场份额,但纯电汽车的官方续航数据多基于理想工况,在实际使用中受驾驶习惯、空调使用、路况等因素影响,续航折扣显著。同时,呼和浩特市属于北方城市,冬季低温对纯电汽车电池性能的影响尤为显著。这些因素叠加,使得纯电汽车在当前阶段仍难以替代混动车型成为市场主流,尤其在对续航灵活性、气候适应性要求较高的消费群体中,接受度相对有限。
三、影响购车意愿的客观因素
(一)政策支持
在问卷中,有67.1%的市民表示购买新能源时最为关注政策支持。今年以来,央地协同,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出台一系列促销费政策,实施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让消费者在购置新能源汽车时直接享受税收优惠;名下无车的消费者首次购买新能源车时,政府将按照车辆价格分档给予补贴;推出的以旧换新专项活动更是精准发力,鼓励消费者将家中的老旧燃油车或低续航新能源汽车置换为新款新能源汽车。这些促销政策的精准落地,让消费者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能享受“国家补贴+地方补贴+购置税减免+以旧换新补贴”的四重优惠,切实降低了购车成本,大大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性价比优势,也让新能源汽车逐渐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
(二)价格因素
价格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因素之一。73.4%的市民表示价格是他们购车决策中重点考虑的因素。从价格区间来看,中低价位车型备受消费者青睐。调查问卷显示,63.3%的消费者愿意购买10-20万元区间的新能源汽车;10万元以下及20-30万元价位车型购置意愿分别为19.0%、15.2%;仅有2.5%的消费者愿意选择3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汽车。
(三)品牌效应
从调查问卷看,57.0%的市民表示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会优先考虑品牌信誉。市民普遍认为,知名品牌在技术研发、生产工艺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具有优势,产品质量更有保障。在产品质量方面,市民关注的重点包括电池寿命、车辆安全性以及整体可靠性。一些市民担心新能源汽车电池在使用几年后会出现严重衰减,影响车辆的正常使用,且更换电池的成本过高。此外,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产品,部分市民对其电子控制系统、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等新技术的稳定性存在疑虑。
四、存在的问题
(一)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
当前,呼和浩特市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体系存在诸多短板。维修保养方面,由于新能源汽车领域较新,从事相关行业人员较传统燃油车较少,对维修人员专业技能要求也比较高,而现有维修人员大多缺乏系统的新能源汽车维修培训,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车辆维修质量难以保障。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渠道不够畅通,部分零部件供应周期长,增加了车辆维修时间与成本。以电池维修或更换为例,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最昂贵的部件之一,过了质保期后,其维修或更换成本高昂,占据整车价值较大比例,令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二)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
当前,呼和浩特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公共充电桩数量增长态势,与快速上升的购车意向相比仍显缓慢,导致充电排队现象时有发生。充电桩布局不合理,商业中心、写字楼等车辆密集区域充电桩数量不足,而部分区域充电桩利用率低,存在资源浪费。此外,还存在充电桩运营管理混乱、APP操作不便捷,不同运营商之间缺乏互联互通,消费者需下载多个APP才能使用不同品牌充电桩,使用成本和难度增加等问题。在老旧小区、郊区乡镇等区域的家用充电桩建设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因电力容量不足、车位产权复杂等问题,难以安装家用充电桩,致使许多市民面临“有家难充”的困境。
五、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售后服务体系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的规范与监管,制定统一的售后服务标准与规范,督促企业严格执行。鼓励企业加大对售后服务人员的培训投入,与专业院校、培训机构合作,开展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培训课程,提升维修人员专业技能水平。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体系,鼓励零部件供应商在呼和浩特市设立仓储中心或配送点,优化供应渠道,缩短零部件供应周期。推动售后服务网点合理布局,对在偏远区域或新兴发展区域设立售后服务网点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如场地租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提高售后服务网点覆盖率,为消费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售后服务。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应加强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与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方面,在公共区域,如商场、超市、医院、学校、停车场等场所,加快公共充电桩的建设速度,提高充电桩的覆盖率;另一方面,推动老旧小区充电桩改造工程,协调物业、电力部门等相关单位,简化充电桩安装审批流程,为居民安装充电桩提供便利。同时,鼓励企业研发和应用更先进的充电技术,如无线充电、快充技术升级等,缩短充电时间,提高充电效率,缓解消费者的续航里程焦虑和充电不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