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部分统计,2025年4月份,国家和地方共出台了17项新能源和双碳领域的重要政策规定,其中,国家级政策共计9条,各地方政府颁布政策8条。这些政策聚焦于“稳供给、促转型”,通过加大可再生能源投资(风电/光伏/储能)、完善碳市场机制、推动新能源消费及产业链升级,强化能源安全并加速实现碳中和目标。具体政策如下:
01 | 国家政策
在国家层面共出台了9项重要的新能源和双碳政策。
4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公开《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
稳妥有序推动电能量价格、容量价格和辅助服务价格由市场形成。加快完善电网代理购电制度,推动更多工商业用户直接参与市场交易。建立健全天然气发电、储能等调节性资源价格机制,更好发挥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支撑作用。
4月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
《规则》明确了电力辅助服务的具体范畴,包括调峰、调频、备用、爬坡以及黑启动等服务,都是确保电力系统稳定运行不可或缺的环节。《规则》界定了市场成员的构成,涵盖了发电企业、售电企业、电力用户以及新型经营主体,如储能企业和虚拟电厂等,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参与格局。
4月1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电力领域综合监管工作的通知》。
通过开展涵盖电力规划建设、生产运行、供应保障全链条的综合监管,梳理排查电力规划政策落实、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电力市场建设、民生用电保障中的突出问题,及时纠治违法违规行为,积极破解电力行业改革发展难题,有效规范电力市场秩序,推动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4月11日,国家能源局、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
到2027年,全国虚拟电厂调节能力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虚拟电厂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各类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全国虚拟电厂调节能力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
4月15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关工作的通知》。
在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制定方面,对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年度直接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的单位,应当列入重点排放单位名录,重点排放单位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后,不再参与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同行业和相同种类温室气体管理,避免重复管控。
4月21日,华东能源监管局对《关于实施电力本质安全提升工程的工作方案》《关于实施电化学储能电站本质安全提升工程的工作方案》开展征求意见。
2025年底前,组织对全省已建电化学储能电站电池、电池组运行监测系统、电池仓消防系统等进行全覆盖、全链条检查。对不符合国家储能电池等相关产品及系统的强制性标准的、不符合消防系统建设要求的,责令立即停止运行。督促项目单位及时开展整改,在完成整改并经核查前,不得投入运行。
4月25日,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到2027年,交通运输行业电能占行业终端用能的比例达到10%,交通基础设施沿线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不低于500万千瓦;到2035年,交通运输行业电能占行业终端用能比例保持高位,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开发的绿色电力以就地就近消纳利用为主。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新能源营运重卡规模化应用,交通运输绿色燃料供应体系基本建成。
4月2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
《通知》强调要支持发展能源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虚拟电厂,有序推动发展绿电直连模式,研究出台支持智能微电网健康发展的意见,制定推动大功率充电、提升充电基础设施运营服务质量等政策,支持民营企业积极投资新型储能、虚拟电厂、充电基础设施、智能微电网等能源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4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全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
《通知》强调,2025年底前要基本构建统一的电力现货市场,全面开展连续结算运行,充分发挥现货市场发现价格、调节供需的关键作用。湖北电力现货市场要在2025年6月底前、浙江电力现货市场要在2025年底前转入正式运行,安徽、陕西力争在2026年6月底前转入正式运行。2025年底前,福建、四川、辽宁、重庆、湖南、宁夏、江苏、河北南网、江西、河南、上海、吉林、黑龙江、新疆、蒙东、青海要启动现货市场连续结算试运行。
02 | 地方政策
各地方层面共出台了8项重要的新能源和双碳政策。
4月2日,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天津市风电光伏发电开发管理办法(试行)》。
此次发布的试行管理办法中,对于配储的相关描述转变为:鼓励企业应用储能等方式,促进新能源消纳。从“严格按要求”转变为“鼓励应用”新能源强配储能,成为当地新能源政策松绑的重要信号。
4月3日,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辽宁省2025年第二批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
2025年第二批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规模1270万千瓦,其中风电970万千瓦,光伏发电300万千瓦,全部用于支持无补贴风电光伏项目建设。新增风电项目单体规模至少1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单体规模至少10万千瓦,且场址不存在土地、环保、林草、军事和文物等方面问题。
4月8日,内蒙古乌海市能源局出台《关于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项目2025年开发建设计划的通知》。
《通知》指出,分布式新能源项目优先支持在接入条件成熟、消纳能力强的区域布局,应以11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电网配电侧,不得升压外送。同时按自愿原则配置储能,可结合需求灵活选择储能比例,鼓励采用共享储能模式。
4月9日,安徽省合肥市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新站高新区关于推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到2025年,新型储能产业营收不低于300亿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不低于8万千瓦;到2028年,新型储能产业营收不低于500亿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不低于10万千瓦。
4月15日,吉林省能源局印发《吉林省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0年)》。
文件明确储能发展目标,到2027年,新型储能规模不低于1GW,新型储能年等效充放电循环达到300次。到2030年,新型储能规模不低于3GW。4月17日,山东省发改委、能源局、国家能源局山东办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虚拟电厂试验示范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通知明确了示范项目的认定标准,应当在达到申报试验示范调节能力、接入相关平台和系统、参与现货交易的基础上,达到储能容量、调节能力、响应速度等方面先进性要求。要求具备与山东省虚拟电厂运营服务平台和虚拟电厂调度管控系统实时信息交互功能,可跟踪实时市场计划曲线并实时响应调节指令,调节时间为分钟级,建设周期内实际最大调节能力达10MW及以上。
4月21日,山东省能源局发布《山东省2025年新能源高水平消纳行动方案》。
总体目标为:2025年,完成煤电灵活性改造2000万千瓦左右,建成新型储能300万千瓦,全省新能源利用率保持较高水平。通过聚焦发、调、储、用协同发力,优化新能源装机结构,深挖电力系统调节潜力,加快新型储能建设,推动高耗能企业扩大绿电使用,丰富拓展消纳场景,实现新能源高水平消纳。
4月27日,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增强成都市电力保障能力的若干政策措施》。
《措施》对鼓励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通过配备新型储能设施提升电网承载能力、保障新型储能项目用地需求、加大居民小区电力应急能力建设、提升车网双向互动(V2G)能力、鼓励供电公司配备应急发电车、鼓励用户侧储能发展、优先保障电力供应、支持虚拟电厂参与负荷响应等内容作出强调。
03 | 国际热点
2025年4月,国际能源署(IEA)发布《能源与AI》专项报告。
《报告》首次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对能源与人工智能日益紧密的关联展开分析。《报告》提出,人工智能有望在未来十年彻底改变能源行业,一方面将推动全球数据中心电力需求激增,另一方面也将为能源行业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和减少排放创造重大机遇。IEA预测,到2030年,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将增加一倍以上,达到约9450亿千瓦时,AI 是这一增长的最重要驱动力,同时其他数字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美东时间4月2日,美方宣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
美国政府以“贸易对等”为名,掀起新一轮关税风暴,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高额关税,电动汽车、储能电池、光伏产品首当其冲。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市场超三分之二的锂离子电池依赖中国进口,这些产品已被征收64.5%的惩罚性关税,且据政策安排该税率在2025年仍持续攀升,此举可能严重拖慢美国电力系统向清洁能源转型的步伐,对未来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也增添了不确定性。
欧盟委员会宣布,在 2025-2027 年 Horizon Europe 战略计划下,将建立 3 项新的产业合作伙伴关系,以推动欧洲竞争力和包容性发展。
三项计划中包含欧洲光伏创新合作伙伴关系——欧盟委员会与私营合作伙伴将分别投资最高 2.4 亿欧元(约 2.6 亿美元),合计 4.8 亿欧元(约 5.2 亿美元),支持欧洲光伏产业发展,投资周期为 2025-203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