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新能源汽车炒的是沸沸扬扬,业界对于新能源的发展也是各执一言,但在冷静的审视了发展现状之后,慧聪邓白氏研究汽车事业部认为,目前的新能源热潮并不是十分健康,而这不健康的热潮,是由急功近利的企业、不合理的政府引导以及媒体不负责任的炒作共同造成的。那么,想让新能源汽车健康发展,又该从何入手?
主管部门:头脑清醒,科学管控
作为行业的主管部门,其政令关系到的是全局。企业头脑发热、企业投机尚可原谅原谅,但是如果主管部门也头脑发热就十分可怕了。在新能源车发展的这股大潮中,政府应该做的是从实际国情出发,经过科学严谨的调查,制定出符合汽车产业现状的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措施。
在7月12日举行的2010中国汽车市场趋势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透露,全面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正在制定过程中,预计三季度末、四季度初将会出台。这个规划的内容现在还不得而知,但笔者希望这里要多些切合实际的目标,并据此给出合理的建议或对策。一味的强调什么“弯道超车”、“走在世界前列”是没有意义的。真正有价值的,是我们在多长的时间内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长期目标,为了完成这个长期目标,有哪些分目标需要努力,而这些分目标的完成,又需要我们从哪些方面来入手。
另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化的社会工程,绝对不是一个主管部门能够主导的。但一般而言,由于“搭便车”效应的存在,如果一个项目无法大家都有利可图,而这个项目又需要大家来共同管理的话,那这个项目最后往往变成无人监管,最终胎死腹中。这对于相关部门的协调协作能力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但新能源车关乎的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希望管理部门慎重对待这一问题。当然,想要真正发挥所有参与者的热情,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是让参与者有利可图,而且是大于其投入的正利润。
相关企业:多干活,少说话
主管部门的管控再科学,再合理,企业不配合、不执行,一切都是空文。发展新能源,企业冲在第一线。他们的作为直接决定了新能源的发展?;鄞系税资涎芯咳衔?,目前中国车企在新能源的研发方面有一种不健康的“燥热”。大家都在说我能做,都在宣传我做出了什么。但是并没有任何一款车真的走向市场、为消费者所接受的。新能源车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丰田、本田等日本车企,福特通用等美国三大,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关注并进行混合动力、电动力车的研发,只是由于对于市场走向的判断和其他原因,这些研发先后陷入了停滞,只有丰田的普锐斯最终面世并量产。
要知道丰田普锐斯的研发也不是一个车企,一个研发团队,随随便便就搞出来的。普锐斯的雏形诞生于1993年,当时G21项目组的目标是:每加仑汽油能行驶47.5英里。后来项目组决定在动力形式上做出根本转变,此时,“混合动力系统”才被真正提上日程。1994年,为了给G21(即现在所说的普锐斯)找到恰当的混合动力系统,项目组的团队详细考察了80种备选方案,通过分析研究后缩小为10种,选择的主要依据就是燃料经济性。然后进行设计,从中选择出其中的四种优选方案进行计算机模拟设计,最终选择出最优的一个形成最终的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项目组克服了无数的问题──散热、可靠性、噪音和成本、电子元件等等。后来,开发小组又考虑了技术可行性和成本,以做出最终选择。1995年6月,丰田认真考虑了普锐斯的投产问题,并将目标定为在1998年底前开始正式生产。
当然,当时的技术和研发方式并没有今天这么先进,现在很多汽车技术也都是公开的,无需从头再来,既便如此,但现在应该还没有哪家车企的技术,能够在一两年甚至是几个月的时间开发出一个新车型,甚至是开发出全新的动力系统吧?丁磊讲:新能源车不是谁想搞就能搞好的;广汽的曾庆洪说:做新能源车不要头脑发热,发展有个渐进过程;徐和谊也表示:我对中国的新能源发展前景很担忧。这些负责人的汽车人的担忧,是很有道理的。不但他们担忧,笔者也为之担忧。中国车企,要多干活,少说话。
媒体:不炒作,不忽悠
在社会大事件发生的时候,媒体往往冲在最前沿。但非常可怕的是,媒体能够有意识的导向社会舆论,甚至决定这个大事件的发展动向。这股新能源热潮的兴起,媒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一方面让新能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让全民都来关注新能源,这促进了新能源的发展;但另一方面,极个别明显带有浮夸、浮躁的宣传,又让媒体成为了企业忽悠百姓、忽悠政府的帮凶。企业借助媒体炒作概念,进行舆论公关;媒体借企业吸引眼球,赚取点击量。他们合作的不亦乐乎,搅浑的是新能源的市场,迷惑的是消费者的眼睛。安心做研发的企业看到了别家凭借着炒作,玩概念就赚足眼球,收的盆满钵满,心里充满了躁动;对新能源充满期待的消费者一次次的被概念忽悠,对国内车企的新车型愈发不信任,不买账。这最终祸害的还是中国的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车的发展,关乎的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真诚的希望管理部门能加大管理力度,尽早将新能源车扶上正确的发展道路,也希望相关的企业能从大局出发,脚踏实地的搞开发,不再投机、炒作和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