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退役动力电池高峰来临,千亿级产业蓝海在动力电池回收端萌芽。
行业预计,2020-2030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空间将达到千亿级别。按照市场价格测算,2020-2030年三元电池回收空间约1305亿元,磷酸铁锂电池回收空间约680亿元,合计接近2000亿元。
瞄准千亿产业,“掘金者”蜂拥而至。企查查数据显示,2020年,相关“动力电池回收”新增企业2579家,同比增长253.3%;而2021H1,相关新注册企业高达9435家,同比增长2611.2%。目前国内“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已经达到1.5万家。
从各季度的注册量来看,一季度注册量为3752家,二季度注册量为5683家,环比增长51.5%,增长趋势保持强劲。
从地域分布来看,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等省份。其中山东排名第一,共1750家相关企业。河南排名第二,共1336家;江苏排名第三,共1298家相关企业。
从注册资本来看,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内的企业数量占25%,注册资本在100-500万元和500万元以上的分别占35%和40%。
从近十年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发展状况来看,2020年是企业注册量进入爆发期,全年共注册了2579家企业,同比增长253.3%。
日前,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到将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平台建设,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体系等内容。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体系的完善,将进一步促进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健康发展。
但必须正视的是,动力电池循环回收行业仍然面临回收网络健全、回收循环等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商业模式创新等一系列商业难题,整体产业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当前,真正流入龙头或具备回收资质企业的退役电池不到总量的30%,大量退役动力电池流向非正规渠道,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并呈现出回收乱象。
从企业扎堆布局情况来看,一方面,扎堆扩产让回收产能在短期内远超于动力电池回收报废量。
另一面,一些无资质企业对废旧电池进行回收后,对废旧电池高价竞收及不按标准处理,不仅扰乱还不成规模的回收市场,同时也埋下了极大的环境及安全隐患。
根据2020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未经资质认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从事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活动。目前,进入工信部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名单的企业共27家。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监管趋严、行业门槛提升,以及细分领域头部企业的涌现,未来动力电池回收的行业集中度将会快速提升,而未具核心技术与回收资质的企业也将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