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我国计划开始电动汽车发展,到如今真正实现动力电池车用化,我们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和积累的过程。不得不承认在政策的推动及各方的努力下我国电动汽车一度呈现出井喷式的现象,这其中飞速发展的还有动力电池行业,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我们走了或许别人要花几十年才走完的新能源之路,在这种高速发展下的代价就是市场缺乏合理的秩序和规则,导致产品良莠不齐、好坏不一,不仅仅是扰乱了市场公平,也给电动汽车的安全和性能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4月29日工信部发布关于《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申报工作的补充通知,要求所有想进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的企业(包括已经进入目录的25家企业),必须按照GB/T31484-2015、GB/T31485-2015和GB/T31486-2015三项标准对典型产品进行重新检测,检测不合格或逾期(6月底)没有提交报告的将被排除在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之外,这也就意味着无法拿到政府补贴。
网络上关于GB/T31484-2015、GB/T31485-2015和GB/T31486-2015三项的检测内容以及评判方法文章都很多,所以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我想同各位看一下,就目前而言我国动力电池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2015年全年车载动力电池出货量为15.9GWH,销售收入为370.6亿元,同比增长356.7%,占比中国锂电池总产量达到44%,超过手机成为中国最大锂电池需求终端。
目前我国至少存在150家动力电池企业,然这些企业中超过十年的不到五家,大多数企业面临着成立时间短,科技创新能力不够等问题。
预计到2020年我国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500万量,我国面临着大量从电动车上报废下来的电池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