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互联网3.0时代的标志性产业,“车联网”正迎来一轮又一轮的资本与技术热潮,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先行者,从大众、宝马的汽车原生车机智慧平台到BAT的汽车生活场景平台,“车联网”继智能手机之后正越来越成为新经济模式与新产业革命的典型代表。相比于汽车产业,作为传统产业的“挖掘机”行业向来以“傻大笨粗土”而闻名,但无论是“老古董”还是“新生代”,都无法阻挡新技术摧枯拉朽式的变革浪潮,那么当“挖掘机”遇上“车联网”,整个行业最终到底会是“以旧换新”还是继续“老成持重”?
“小兄弟”进化成“老大哥”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车联网的认知已经逐渐明确,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李克强先生认为,“车联网是车内网、车际网、车载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的智能系统,它是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重要手段,可服务于汽车智能制造、电商销售后市场等环节”,相比于三网融合的定义,北京邮电大学车联网实验室执行主任刘志晗先生的对于车联网的解释则更加简明扼要,他认为“车联网就是‘汽车智能化+网络’”。这就意味着,“车联网”根本上是“传感控制、卫星定位、移动通讯”3大核心技术融合发展的结果。
任何事物发展都绝非空穴来风,技术的必然都有其延续性,如果仅从定义来看,“车联网”并不神秘,所谓的车内网、车际网、车载互联网实际上已经早有应用,其中汽车与机械设备控制系统中常用的“CAN”总线系统本质就是车内网,利用该技术可实现发动机及车辆各部件之间的信息采集与传输,最终呈现在操作界面(如仪表盘等)实现与人的交互;车际网则是以雷达、红外等技术为基数,实现车辆间位置、状态的自动识别,其中汽车防撞技术、自动跟车巡航技术以及矿山开采领域盛行的基于位置信息的车辆调度管理系统都是车际网的典型应用;在“三网”之中,车载移动互联网应该是一种新的概念,它的出现以4G移动网络发展基础,通过网络信息传输、在线服务接入最终实现车与人、车与车、车与服务的无时差无间隔对接,这就是车联网发展的本质。从长远看,“车联网”技术一方面推动了汽车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则借助汽车与人之间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生态,更为重要的是,车联网技术提供的以车和车主生活为基础的繁杂数据,经过大数据解析之后足以帮助政府组织提供更佳社会公共服务解决方案,可以预见的如交通拥堵治理、尾气排放监控等。
15年前就有的挖掘机“车联网”
如果单纯从车联网网络化概念来看,“挖掘机”车联网的起源并未落后于汽车产业,实际上早在汽车故障检测还依靠OBD电脑的检测的2000年前后,挖掘机远程控制系统已经出现端倪。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国内信贷市场开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逐年加速,尤其是工程建设领域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变化,个人贷款购买挖掘机出租创富成为一大批工程建设从业者的全新职业选择,一时间,按揭销售、融资租赁等信用销售模式风行天下,但不久,挖掘机代理商们就发现,有很多用户到了约定的还款日期并没有主动还款,更要命的是,当营销人员向用户催款时不仅电话打不通,有的用户要么找得到人找不到设备、要么设备和人都找不到,营销风险明显增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摆在全行业目前的普遍问题。彼时,小松挖掘机河北总代理商率先突破,尝试通过为挖掘机加装GPS及SIM卡通讯系统追踪设备位置,为追款人员提供设备位置信息,从而大幅降低了债权设备失联风险,现在看来,最早的挖掘机车联网系统等于远程行为系统,等同于后装车联网。
后来,随着技术不断演进,制造商开始重视远程控制系统对挖掘机销售和服务带来的巨大价值,纷纷研发、引进远程控制系统,研制出了基于GPS、CAN总线控制系统的第二代挖掘机车联网系统,迄今几乎已经成为标配,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第二代挖掘机车联网系统除了定位功能之外,还普遍具有远程锁解车、故障报警、油耗记录、运行监测、服务呼叫等功能,最初的“远程控制”已经逐渐过渡到了“远程控制+远程服务”的时代。并最终形成了以制造商(小松、沃尔沃等)、TSP(卓远智联等)和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等)为主导的挖掘机车联网服务市场格局。
着眼点不同的殊途同归
汽车“车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趋势,其发展原动力来自于车主对于汽车出行日益强烈的“安全、娱乐、社交”需求,反映到实际场景中,则具象为车辆故障检测、保养提醒、一键服务呼叫、出行路线规划、拥堵避让、车友社交、在线音乐、在线订餐等,这是目前绝大部分车联网系统发展的基本技术路线。作为工业产品,挖掘机的“车联网”需求正如前文所言,发展初期并不是以“用户”为出发点的,而是以“设备”及“资产”为出发点,这一方面是发展驱动力的不同(代理商驱动、销售安全驱动)所致,另一方面则与产品本身属性有关,汽车作为工业消费品,消费者对其期望值集中于“安全、舒适”两个方面,但作为生产资料,用户对于挖掘产品的期望除了“安全”,更多在于“节能、高效、无故障、赚钱”,这种区别最终将导致两种车联网在功能设计与理念设计上的差异。
比如,汽车“车联网”的是以“打造汽车生活”为理念,为人们营造围绕汽车的全新生活体验,在功能上一方面围绕汽车本身提供维修、保养、保险、救援、二手车买卖的外接服务,另一方面围绕车主提供智能导航、路线规划、位置共享、在线音乐、订餐、车友交流等实时服务,营造更加舒适的汽车生活。而挖掘机“车联网”则以“全生命周期效能服务”为理念,面向设备提供定位、远程故障诊断、运行效率监测(转速、油温、能耗)、维修、配件、加油、保险、二手车买卖等,另一方面面向用户“生意需求”提供设备求租信息、工程招标信息、商家组队承包、设备故障互助、事故救援等,为用户营造更好的生意生态圈??梢钥闯觯蘼凼?ldquo;汽车车联网”还是“挖掘机车联网”其本质上都是围绕产品安全高效运转和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作文章。
捂着盖着不是车联网
相比于汽车行业,挖掘机行业是更加传统,更加“傻大笨粗土”的行业,由于前10年的爆发式扩张,挖掘机行业正处于产能严重过剩、竞争严重激烈的困难事情,加上原本相对封闭的代理商体系,企业在用户管理上始终处于封闭状态,代理商之间无法实现用户数据共享,当然这也是商业的本质需求。但随着“车联网”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随着外延业务需求的不断接入,必然会有会有越来越多的内容供应商参与,“车联网”系统必然要向“加油”“救援”“工程”等信息服务商提供接口,这就意味着制造商原本视如生命的用户资源会向内容服务商开放,存在流失的风险。另一方面,用户流动性加快,设备流转也随之加快,如何确保用户设备置换时还能够对品牌保持忠诚度等,都成为当下挖掘机制造商最关注的问题。也可能正基于此,挖掘机“车联网”的发展并未完全从用户角度出发切切实实开展进一步的生态链建设。
实际上,“车联网”本身不是一个简单的封闭自循环平台,而是一个开放的围绕“用户”的资源对接,这种资源超脱产品制造商本身原有的能力,如订餐、加油等,所以需要制造商拥有更为开放的心态。对于制造商而言,捂着盖着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因为,从商业本质而言,用户对于每家制造商而言都是开放式,都是均等自由的,捂着盖着仅仅是自我?;さ淖运轿扌敕?其次,互联网的最大特点就是“透明”,这是一个无可阻挡的趋势,捂着盖着不是车联网,“共享”才是;第三,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态体系,就必须建立合理的生物链结构,允许不同物种和谐共生,否则不可能完成生态链建设;第四,在车联网建设过程中,要以开放的心态充分利用已经成熟的技术,与相关技术企业开展合作,避免从头到尾自我研发,叠床架屋,最终甚至因为自有人才开发能力匮乏结果大异其趣。所以,无论企业多大,实力多强,挖掘机“车联网”的发展必须遵循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逻辑,“开放、共享”,捂着盖着不是车联网,也不可能成就车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