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电池技术的普及化,目前市场上大部分铅酸电池质量相差不大,但是对于经销商最头痛的问题就是电池虚标。
近期,江西、浙江等地的质监部门对市场上销售的电动车电池开展了专项检查,发现多个铅酸蓄电池在型号标注的容量不符合国家标准,存在虚标情况,如标准6-DZM-12的电池标注成6-DZM-14,标准为6-DZM-20,标注成6-DZM-24等,对于涉案经销商已经立案调查,其将面临高额处罚。
去年12月初,国家发改委就发出通知,2016年1月1号开始,由公安局经侦大队,工商局,技术监督局等几大执法部门联合监督,打击虚标电池的现象,违者罚款10万到100万不等。为什么至今还有少数品牌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顶风作案呢?
成本压力大。经过几起几落,电池行情又回落到起点,据市场反馈,一线品牌电池的价格48V12AH在290元/组左右,48V20AH在480元/组左右,60V20AH在600元/组左右,而小品牌的价格更低。但是从成本上看,价格相差不大,因此成本压力让少数小品牌抬不起头,唯有通过虚标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检查力度小。从1月1日打击电池虚标至今,虽然针对电动车行业的抽检很多,但是针对电池的抽检很少很少,即使被抽检到,地方执法部门无法对那些虚标的厂家进行处罚,这是一个漏洞。不过对于经销商来说,风险就很大了,因为可以对他们进行处罚。
小厂跑得快。经调查,很多电池虚标的厂家都很小,销量少,品牌知名度小,主要集中在二级市场以及维修店销售,他们中间既有翻新电池,也有维护电池,充当新电池卖。一旦被检查到,这些小厂家直接跑了。
电池虚标不仅坑了消费者,也害了经销商。如果一个消费者买了一组30AH的电池最后发现达不到承诺的里程,到头来跟经销商找麻烦,口碑差了,利润也没赚到。因此,对于虚标电池的厂家,无论价格多低,坚决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