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国内涉及动力蓄电池配套生产的企业有177家之多,但真正能够进入整车厂供应链的只有比亚迪、天津力神、国轩高科、万向潮前、比克电池等少数几家, 而能够进入国际整车或者合资新能源车企供应链的则几乎没有,上述券商分析师告诉记者,国内整车企业的电池多是以进口采购为主。
日前,围绕国内整车企业目前电池、电机、电控(以下简称:三电)核心技术的现状,记者实地走访了行业龙头北汽新能源的锂电池工厂——北汽集团、北京电控与韩国SK 集团三方合资成的多北京电控爱思开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思开),及北汽集团与大洋集团合资成立的北汽大洋电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洋电机)
正如上述券商分析师所言,爱思开在锂电池领域依然无法摆脱依赖进口的现状。据了解,爱思开采用从韩国进口“电芯”及零部件,再于国内进行电池组装的生产模式。此外,目前使用的电池组装生产线也来源于韩国SK集团,价值约3000万元,日产能约40台三元锂电池。
“由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猛,市场给爱思开的时间并不多,去年8月份,爱思开正式产出第一批电池。”爱思开副总经理蔡春华在接受采访时表 示,“目前,产能不足成为制约北汽新能源发展的主要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预计于今年年底,再增加一条生产线,届时年产能将达到2.8万台。”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与其它企业不同的是,SK集团提供的这条生产线是名副其实的全自动操作,工人只需在问题警示音乐响起时进行核实检查。
“虽然目前研发实验室还在韩国,但其回归计划已提上日程。”蔡春华进一步介绍。
不过在电机领域,大洋电机基本实现了自主研发生产。相比传统工业或家用电器的匹配电机,新能源汽车对电机可靠性要求更高,据工程师介绍,“目前,大洋电 机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领域已授权专利49项,在电机及其控制技术领域拥有专利接近500项。此外,北汽新能源还适配了永磁同步电机。”
证券认为,目前,在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技术升级的前提下,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的动力锂电池是目前电动车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电池技术的掌握也将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历史上最佳发展机遇。行业拐点已至,高歌猛进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