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离产品商品化最近的地方下功夫,研发才最有可能获得报偿。
汽车新能源之发展方向到底往哪里走?是历年“两会”必须讨论的老话题。其实“汽车新能源”这个大包牵涉到现有十来个主管部门,相互牵制,九龙治水,手心手背谁都重要,都不可或缺。
以至于今天所有“汽车新能源”车辆都只能示范试运行。只有跨国公司的“新能源汽车”可以免走“三步曲”直接上市、上牌、上路。给外界以历年科技投入打了水漂,或只是一个样机示范的印象,引来了不少质疑。
技术路线多样化
就纯技术研发而言,燃料电池汽车或燃料电池+锂电池之混合动力都不是完善的,离商业化相距甚远。它若将来能商业化,必定是现有技术路线之突围,走另外一种原理的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成本不用稀有贵金属做催化剂,而燃料不一定非用氢气不可。电灯最早是电弧灯,碳棒通电产生电弧而发光,它不比煤油灯、煤气灯优异。后来经两位发明家非凡的毅力和多年的攻关,发明了灯泡和灯丝,并由竹碳丝向钨丝过渡,钨丝灯泡和电弧灯不同原理和特征。
就清洁柴油发动机技术,世界上德国车企已经做到,在欧洲已经开始商业化,当然,其所用柴油也是优质的。中国柴油发动机技术好像尚未有这样的程度,还需国家科技投入进行研发攻关,同时中国的油品品质能否达到清洁柴油发动机的要求,也是需要加以努力的事。
从上世纪末之“ 九五” 、“ 十五” 、“十一五”,国家连续十几年连续不断地投入进行汽车动力或新能源的研发,相关专业、项目都得到了程度不同的资助和支持。收效没有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明显。我们从20多美元/桶时谈汽车新能源到今天逼近130美元/桶时,这个问题仍未统一认识。有人说高价石油中国能消化,但不得不考虑石油海运畅通的问题,这个闸门掌握在美军某位司令的手中。若是这样你我还放心吗?应减少对石油依赖是国家利益而不是集团利益。
中国地大,其东西跨越几十个经度,南北跨越数十个纬度,东西南北各地差异很大。其资源、经济发达程度大不相同,要因地制宜的采用相应的汽车新能源。既然“汽车新能源”包括了众多项目,那么各省区可以做出符合自身条件的选择:根据中国各省市特点选用不同能源动力的汽车来开拓不同市场。如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以纯电动为主,长远以燃料电池为目标。山西以甲醇、二甲醚为主,川陕渝新疆以天然气为主。珠三角以石油液化气为主。河南、东北诸省在不影响粮食供应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搞一些乙醇汽车。电力富余的西南地区可以发展纯电动汽车,对寒冷地区电池若没有解决低温放电技术以前慎重推行。两广、云贵地区可以用金属储氢材料储氢以发展氢发动机和氢燃料电池汽车。